《增加教會足蹟的 7 個關鍵》

Reading Time: 少於 1 minute

《增加教會足蹟的 7 個關鍵》(7 Keys To Increasing Your Church’s Footprint)

 by JMorgan, Jul 20, 2016

Source: http://meettheneed.org/blog/2016/07/7-keys-to-increase-your-churchs-footprint/

筆者前言: 因著《什麼是《環境足跡》,《社會足跡》與《經濟足跡》?》及近年全球基督教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運動支持,例如《聖經與可持續發展目標: 17 天 – 17 個目標 – 17 個聖經反思 – 17 個項目 – 17 個行動》等。特別再選擇這篇小文章來分享,所謂教會足跡是該行走在那裏? 那當然不會只是在住家或辦公室走到參予服事教會據點之間的足跡而已。

近期,在與目前位處於台東縣的一個基督教協會機構: 樂法藝術媒體應用學院 (http://school.raphaacts.org/),共同成立了一個《時間銀行執行委員會 》後,已經開始在執行推動國度時間銀行社群雲治理(KRP)的《環境足跡》,《社會足跡》與《經濟足跡》行動方案。而這篇短文,應可以提供基督教教會與機構的主責同工群,一個最簡易的足跡指引參考。

參考閱讀:

    1. 社區工具箱 by University of Kansas》, Kansas, USA
    2. 中小微型企業 (MSME) 及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 中的作用》(Micr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SMEs) and their role in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3. 聖經與可持續發展目標: 17 天 – 17 個目標 – 17 個聖經反思 – 17 個項目 – 17 個行動》(The Bible and the SDGs: 17 DAYS – 17 GOALS – 17 BIBLE REFLECTIONS – 17 PROJECTS – 17 ACTIONS)
    4. KRP-國度地方創生》選單的文章,包括《可持續發展目標研究與信仰指南,第2版》(Study & Devotional Guid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2nd edition), by 長老會聯合國事工, 美國長老教會; 《教會和聯合國共享的五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by 喚醒巨人, 世界路德會聯合會 (F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hared by churche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5. 增加社區貨幣流通:用適當的核心資源支持它》(Increase Community Currency Circulation: Back It with Appropriate Core Resources)
    6. 社區《數位學習歷程》建立與強化社區社會資本/足跡相關文章

最後,《白石CES時間銀行社群雲》(KCE2CES Community Cloud) 致力於全年無休《誠如台灣總統盃黑客松》社區/社群創新實踐模式! 歡迎來自台灣與台灣以外的法人/自然人單位,一起來參予實踐「e 起共善經濟」!  因為,在這裏,我們沒有提案截止日,只有致力社區/社群SDGs永續創新! 歡迎您的法人或是自然人單位,同樣在致力邁進永續發展目標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創新管理最後一哩路: 社區/社群單位者,與我們聯絡

 


英中參照閱讀:  7 Keys To Increasing Your Church’s Footprint|增加教會足蹟的 7 個關鍵

本文開始:

7 KEYS TO INCREASING YOUR CHURCH’S FOOTPRINT
Source: 7 KEYS TO INCREASING YOUR CHURCH’S FOOTPRINT

 

上週,我們將教會的“足跡” (Footprint) 定義為教會內的人對基督的集體影響。成員人數、預算或面積不一定決定教會對王國的影響範圍有多廣或多深。

耶穌以門徒訓練和社區參與為榜樣,作為他教會效仿的榜樣。他覺得少數高效的弟子會比一大批隨隨便便的追隨者覆蓋更多的領域。一個更大的教會確實有更大的機會來產生社區影響,但只有應用耶穌的模式來建立強大的門徒並裝備他們在告訴人們他是誰之前展示他的愛和同情時,才會意識到這種潛力。耶穌有完美的話語,但他知道這還不夠。牧師,無論多麼雄辯,都不能“傳講”耶穌。如果較小的教會繼續致力於耶穌為擴大他們的“足跡”而製定的道路,他們也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過去 15 年與數以千計各種規模的教會合作的經驗中,我們觀察到,很少有人像他們第一次種植時那樣致力於門徒訓練和社區參與。一旦失去了一些東西,管理組織並保持其資助的現實會拖累成員和城市轉型牧師剛開門時的願景。

為了增加您的教會的足跡並取得更多進展,導致人數增長和文化復興,我們推薦以下 7 個想法

去中心化 (Decentralize) ——…權力、知識和責任。授權、裝備和培訓領袖,讓他們掌握門徒訓練、外展和當地宣教的所有權。將小團體變成鄰里團體,負責不僅要互相照顧,還要照顧整個城市街區。重組為使命型社區,將動員成員以產生集體影響的任務委託給非專業領袖。當牧師真正將成員定義為教會的人格化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挑戰他們擔任這些領導角色。只有在整個會眾中分配權力、知識和責任,教會才能充分利用其長凳上的權力。

解構圍牆 (Deconstruct) ——…摩天大樓,拆除倉庫。停止嘗試建造教堂並建造教堂。推倒4堵牆;他們不是把人關在裡面,而是把人關在外面。社會認為教會方面的“我們”與“他們”的態度不同,因為基督徒說得更多,行動(以同情心)更少——將人們推開而不是吸引他們。與此同時,其他宗教正在美國站穩腳跟,看到了重要性採取行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直接參與社區、當地事業、政治和服務項目。隨著其他宗教的足跡不斷擴大,基督教教會無法向內拉,當他們更關心保留而不是改造時,他們會這樣做,使教會成為“目的”而不是“手段”。

走動式 (Disperse) ——在摩天大樓的比喻中,在工作日結束時,員工走下電梯,輕快地走過市中心公園裡的無家可歸者,上車直接開車回家。除了周圍的道德敗壞之外,許多教會尋求提供受保護的環境。基督徒甚至形成了一種亞文化,在這種文化中,我們只接觸到可接受的教育或娛樂內容。當教會從事同情活動時,大多數人只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進入世界,進行有控制、有監督的服務活動,成員與自己教會的其他人保持密切聯繫——與他們所服務的人的接觸有限。然而,耶穌和他的門徒並沒有迴避這個世界,而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出去為受傷和迷失的人服務和傳福音。這是骯髒的,艱苦的工作,每到一處都有危險。他們沒有離開寺廟,回家並關閉了他們身後眾所周知的車庫門。

實踐即門徒訓練 (Disciple) ——領袖應該把成員培養成真正的教會,本質上就像公司的員工一樣。企業永遠不會依賴於每週 30 分鐘的演示和由未經認證的志願者領導的 1 小時討論作為其新員工培訓計劃的全部內容。然而,這就是今天大多數教會所做的,擔心會眾沒有比這更大的承諾的胃口。由於沒有直接接受大使命所帶來的一切挑戰,因此成為門徒或門徒製造者的人太少了。

共同生產力 (Depend) ——…彼此依賴,作為基督的身體聯合起來,推進實現社區影響最大化的共同使命。解決城市中的社會弊病,如飢餓和無家可歸,這不是教會可以獨自完成的工作。事實上,要取得有意義的進展,教會需要與那些已經在這些戰壕中工作的人聯合起來,包括政府機構和世俗慈善機構。每個獨立行動的教會不會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足跡。市民聽到鎮上所有的教會都在共同努力消除虐待和忽視兒童的現象會感到多麼震驚?這會很快改變教會主要關心的是照顧自己的普遍看法嗎?為什麼要使用“國度思想”一詞來描述願意與其他教會合作的教會,而這應該是我們的自然狀態?相反,我們看到了對經常去教堂的人不斷減少的競爭——與團結相反,導致整體“足跡”縮小。

社群部署 (Deploy) ——…部隊打“地面戰”,而不是“空戰”。這是贏得美國“文化戰爭”的唯一途徑。扔口頭炸彈只會進一步疏遠那些不在乎基督徒所知道的(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們在乎)的人。只有教會才能動員大量軍隊,將愛作為他們選擇的武器——而不是更響亮的擴音器。只有一個統一的教會,分佈在廣闊的空間,才能覆蓋整個戰場。但僅此而已並不能完成工作。牧師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招募士兵加入這支軍隊——挑戰成員在周日之間成為活生生的、呼吸的教會,為絕望和無助的人心碎。

國度奉獻 (Dedicate) ——不幸的是,很少有教會將地方宣教視為一項關鍵職能,將不到 2% 的預算用於遵循耶穌以同情心領導的模式。社區參與在員工會議上也只佔用很少的時間。當地宣教牧師(如果教會有牧師)通常是餐桌上影響力最小的聲音。負責媒體、單身、青年、音樂、通訊、小組和財務的牧師和工作人員在大多數教會的方向上都有更多的發言權。優先事項和美元遵循目標。教堂正在建造摩天大樓而不是最大化其“足跡”的一個很好的跡像是,它是否密切跟踪長凳上的人數,而不是長凳上改變的生活數量。隨著管理和增長的壓力越來越大,將“鼻子和鎳” (通過過度關注小額金錢來治療(一個人或情況),通常會產生不利影響) 指標置於成員和城市轉型之上的誘惑越來越大。

輪到你了…

分散的教會還能接觸到多少人?看到更多的愛和希望出現在他們眼前,有多少人會措手不及?還有多少人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第一次去教堂?